武汉大学《861综合知识》考研重点整理

时间: 2023-12-03 17:12:10 |   作者: 工业产品

  2.经济学界对于社会保障有哪些相互冲突的观点?你如何评价他们之间的争论?

  4.有人认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家庭结构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的保障功能也在持续弱化,未来必将以社会保障取代家庭保障。你如何评价上述观点?

  6.在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对医疗服务机构的补偿方式中,按服务项目付费和总额预算制分别是什么含义?二者对于医疗服务机构控制费用的激励效果存在什么样的差异?

  1近5年来,我们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在哪些领域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请结合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规律、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教训,评估我们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上述进展。

  2.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外需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尽显疲弱,国内内生增长动力还需增强。在结构性及周期性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济稳步的增长受到较大的影响。2012年1~3季度全国GDP增速回落至7.7%,其中第三季度GDP同比增7.4%,创14个季度以来新低。一些原本经济充满了许多活力的地区也遇到很多困难。请分析宏观经济的下行趋势可能对社会保障筹资以及基金支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为了应对可能的不利影响,可优先考虑采取哪些策略?

  答: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按照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为保障人民生活而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的社会安全制度。包括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救济制度和社会优抚制度。社会保障的调节功能表现在以下领域:

  社会保障既是各种利益集团相互较量的结果,同时也是调节不同利益集团、群体或社会阶层利益的必要手段,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功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保障除具有一般的政治调节功能外,还特别促进了社会成员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保障亦强化了国民对现存制度的依赖意识和国家认同,同时对调节不同社会阶层的政治冲突和促进政治秩序的长期稳定并维持其整体正常运营发挥着很重要的政治作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之所以在许多国家成为党派斗争和政党政治、民主竞选中的重要议题,正是社会保障具有不容忽略的巨大政治调节功能的体现。

  从国际范围考察,不难发现,社会保障制度愈健全、水平愈高、规模愈大,意味着国家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的强制力愈强;反之,社会保障愈是残缺不全、水平愈低、规模愈小,则意味着国家在社会公平方面的强制力愈弱。而社会保障对公平与效率的合理调节,则是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协调与和谐发展的必要举措。

  社会保障资产金额来源于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并通过税收或征费或“转移性支付”给予保证,进而分配给受保障者或有需要者。在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国家,这种调节功能更加显著,它通过社会保障资金的征集与社会保障待遇的给付,在不同的受保障对象之间横向调节着收入分配,同时还在代际之间实现着纵向调节收入分配。

  一方面,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储存与分配,直接调节着国民储蓄与投资,并随基金的融通而对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格局产生直接调节作用。另一方面,社会保障还是经济发展周期与周期之间的蓄水池,当经济稳步的增长时,失业率下降,社会保障收入增加而支出减少,社会保障基金的规模亦随之扩大,减少了社会需求的急剧膨胀,最终对平衡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起及其重要的作用;当经济衰退时,失业率提高,由于失业者不再缴纳社会保险费等而导致社会保障基金收入的减少,而失业者及经济衰退带来收入下降的低收入阶层对社会保障待遇的要求随之增大,又使社会保障基金支出规模扩大,从而在某些特定的程度具有唤起有效需求、提高国民购买力的功能,最终有助于经济的复苏。

  如养老、失业保险制度对劳动力市场起直接调节作用,是劳动力资源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门槛;社会保障基金的融通对长期资金市场与产业体系起调节作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教育福利、职业培训、医疗服务和社会福利等,又为提高劳动者的知识素质与体质等奠定了基础,并对技术市场产生相应的影响。

  社会保障亦有效地调节着社会成员的协调发展。在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国家,社会保障构成了调节“社会成员中高收入阶层(富人)与低收入阶层(穷人)、劳动者与退休者、就业者与失业者、健康者与疾患者、幸运者与不幸者、有子女家庭与无家庭负担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基本杠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因社会保障制度调节功能的发挥而得到了有效缓和,社会因收入分配差距等导致的非公正性、非公平性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调节。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凯恩斯的主要著作,也是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作和“凯恩斯革命”的标志。他认为资本主义已经丧失了自动调节恢复资本主义经济均衡的市场机制,因而需要国家调节和干预资本主义经济,否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便不可避免地要灭亡。凯恩斯的国家干预论和增加公共支出等政策主张,为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并通过这种制度来调节社会经济的发展,确实扫清了理论障碍,从而事实上推进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1972年获奖的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即以社会选择理论等著称于世,在其代表性著作《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一书中,阿罗从分析民主制度下寻找进行社会选择的社会福利函数的必要性入手,提出了个人偏好和社会选择的本质——二个公理及社会福利函数应满足的五个条件,同时用反证法证明了著名的阿罗不可能定理或“独裁定理”。

  哈耶克在《通向奴役的道路》一书中,集中地阐述了自己的政治倾向和经济思想,他认为私人企业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是维护个人自由和提高经济效率的根本保证,而集权主义和社会主义是违背“人的本性”的一种制度,实行计划经济则是一条“通向奴役的道路”。

  弗里德曼是“效率”绝对优先论者,在《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中,认为竞争的资本主义是一个经济自由的制度,政府的职责范围必须加以限制,政府的权力必须分散,应主要是通过市场和价格机制来组织经济生活;在社会保障方面,主张政府的职责只是补充私人慈善事业和私人家庭对不能负责的人的照顾,认为政府通过累进的所得税和遗产税办法干预收入分配过程是违背自由社会的道德准则的,进而指出政府的广泛的福利计划和减贫计划不仅未达到预期目标,而且造成了一系列问题,提出解决这样一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允许私人企业和私人机构参与这些领域的竞争,允许个人自由选择。他主张实行负所得税制,并逐步取消社会保险。

  1如何理解社会保险产生的理论基础?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保险产生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人,他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现实的、活生生的、特殊的个人。人生来就有人身的权利,这种权利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身的权利有多种,但作为第一权利是人的生存权。

  (2)由于各种风险的存在,加之自身能力、家庭境况不同和社会制度安排上的缺陷,任何制度、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有相当部分人的基本生存权利没有办法获得保障。于是,部分思想家、政治家、文人学者和有志之士从人的需求本质和人的基本生存权利出发,多角度地阐述了通过种种方式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条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形成影响或指导各个时代实施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

  富有代表性的理论有: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伦理思想、空想社会理论、过早死亡理论、老年理论、补偿学说、边际效益递减规律论、市场失灵理论、持久收入理论、生命周期假说、有效需求不足论、国民收入分配理论、新旧福利经济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的人的需要本质论和再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可以说,所有的上述学说和理论,都是社会保险产生的理论基础。

  ③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和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比例的变化,要求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制度是由德国于19世纪后期创立的。据记载,早在4000多年,古埃及修建金字塔的石匠,就自发组织互助会,规定用会员缴纳的会费支付会员死后的善后费用。人类社会进入中世纪,即到了封建社会后,社会保险的形式得到了发展。最为典型的是13—16世纪欧洲盛行的基尔特、公典和年金制度:

  ①基尔特制度,是指由职业相同的劳动者组成的相互扶助团体。其目的除了保护各劳动者职业上的利益外,对团体中的会员遭遇死亡、火灾、疾病、被窃等事件时,共同出资给予救济。

  ②公典制度,是15世纪后半期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各城市中实行的一种慈善性质的金融机构。其目的是为对抗当时犹太人的高利贷,对下层工人、商人及一般平民贷给低利资金,保障这一部分人们的工作和生存权利。

  ③年金制度,这里所说的不是现代社会保险意义上的年金,而是一种特殊的年金制度。它由政府以募集公债的方法实施救助。具体做法是,先规定公债本金每年的利息,然后将其利息分配给各该年的生存者。如果公债所有人死亡,利息停止支付,公债本金也不退还,归政府所有。18世纪时,欧美各国为增加财政收入,多采用这项制度。

  在我国,社会保险思想及其形式早在夏代就存在了。如当时的积谷防饥、居安思危思想等。

  这一时期德国先后建立了疾病保险、工人伤害补偿保险、生育保险和老年残障保险制度,为德国后来建立较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世界各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树立了榜样。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于安定工人生活、稳定社会秩序、振兴国民经济效果十分明显。于是,欧洲各国积极仿效德国的做法,相继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参战国经济萧条,一般采取节约政府开支、弥补战争损失的政策,未能制定积极的恢复经济计划和保障人民生活的福利措施。

  b.1929年至1933年,发生了全世界的经济大危机,使得各国的福利保障措施无法积极推行。

  应当说,以上困难对于社会保险事业的振兴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但是,它并没有阻止社会保险加强完善和发展。

  社会保险制度经过初级发展阶段,已遍及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和部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特别是自1935年美国罗斯福政府建立社会安全制度至1975年的40年间,社会保险制度得到了迅速发展。

  全球社会保险事业,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在陷入漫长而又痛苦的经济滞胀时代后,失业队伍扩大,人口年龄结构老化,需要救济的贫困家庭和单亲家庭增加,社会保险支出迅速增长,并远超于了经济稳步的增长的速度,给各国政府财政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社会保险财务情况的急剧恶化,不仅直接威胁着社会保险受益人的保险福利,而且也使有关国家将来的财政预算平衡更加困难。因此,不得不对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做调整与改革,其措施包括:

  b.建立国家基本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商业性储蓄保险等三大支柱社会保险体系,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加强社会保险的保障功能。

  c.建立高效、统一、专门化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同时分散社会保险管理权限,调动地方社会保险部门的积极性,提高社会保险整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d.改革社会保险模式单一和大一统的保险格局,鼓励有条件并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地方、社区、法人单位和个人举办社会保险事业,以缩小政府负担的保障范围与项目,分散保险风险,增加社会保险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社会保险制度的目标由单一的消除贫困、保障受保人基本生活需要目标向促进劳动就业、储蓄和经济稳步的增长、消除贫困与构建社会和谐等多重目标转化。

  各国将社会保险给付的财政责任社会化,社会保险基金可根据各国情况,通过保险税、保险费、捐赠、福利彩券、国有资产变现、消费税、商品增值税等形式筹集,尽可能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有的国家具有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有的国家只有部分社会保险项目,有的国家甚至只有简单的社会救助和民间福利;有的国家社会保险包括职业教育与培训、居民住房和部分国民教育,有的国家则将其排除在外。

  既有一个部门统一管理的,也有多个部门分工管理的;既有完全由官方管理的,也有私营机构参与管理的。

  在各国的社会保险项目中,既有官方直接组织实施的第一支柱保障方式,也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组织实施的第二支柱保障方式,还有由保险公司、银行、社会团体及民间组织实施的第三支柱保险方式。由于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地域与文化差异,决定了保险实施方式多样性将是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个长期发展趋势。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